林觉民牺牲后,妻子陈意映抑郁而终,仅22岁,撇下早产儿才2岁林觉民《与妻书》:妻子看完后一病不起,生下孩子后就随他而去
1911年4月24日,广州起义的前三天,林觉民作此《与妻书》,与妻子作最后的道别。当林觉民牺牲后,他的妻子陈意映也抑郁而终,年仅22岁,撇下的早产儿才2岁。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至暗时代,清廷腐朽,列强入侵,民不聊生,但也恰是在这一时期,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,他们多方寻求救国于危难的道路,他们毫不吝惜一己之躯,为了国家的兴亡勇于牺牲和奉献,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就是这个行列中的勇士。
经过近两个月闭馆提升 三坊七巷林觉民(冰心)故居试开放林觉民就义前,不止写了《与妻书》,还写了凛然悲壮的《禀父书》
30日适逢周六,到三坊七巷游玩的市民发现,经过近两个月的闭馆提升,林觉民(冰心)故居对外试开放了。试开放后的林觉民(冰心)故居有哪些新变化?都有哪些新亮点?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,写下感人至深的《与妻书》的林觉民,在就义前还写下了一封《禀父书》与父亲告别。不孝儿觉民叩禀:父亲大人,儿死矣,惟累大人吃苦,弟妹缺衣食耳。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。大罪乞恕之。短短几句,凛然悲壮。自古忠孝不能两全,这大概是所有英雄心底最深的无奈和悲哀吧。
《纸短情长》:林觉民一封《与妻书》道尽心酸,不负苍生负了卿妻子怀孕8个月,为了民主,林觉民含泪写下《与妻书》,慷慨赴死
最让我感动的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《与妻书》,道尽心酸与无奈,家国情怀,生逢乱世,家不成家,国不成国。自古英雄出少年,当今中国之强盛,是用万万青年同胞的热血换来的。清朝末年,人们生活贫苦,腐朽的思想和制度一直残食着最羸弱的基层群众。胡适、陈独秀、李大钊等人就是唤醒中华民族灵魂的伟大先驱,除了他们,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熟知的革命先烈,他们用鲜血、用死亡警醒了中国人要战斗、要自强!
你还年轻,死了不可惜吗?林觉民:不用,大清索我命,我诛大清心林觉民:一封《与妻书》,千古家国情
革命的理想高于一切,每当需要付出生命的时候,有很多人是愿意牺牲的,他们把自己的年轻生命投入到革命的轰轰烈烈之中,希望能够铸就一个新的国家,就像当年谭嗣同在变法中所说的那样,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,而中国却没有一个人流血,那就从谭嗣同他开始。本报记者高建进摄/光明图片1911年4月24日深夜,在香港一栋不起眼的房子里。无比思念福州三坊七巷林家院子里美丽文静的爱妻陈意映,在案头写下致爱妻的绝笔书:意映卿卿如晤: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!
陈意映收到丈夫《与妻书》,欲殉情,公婆下跪,两年后郁郁而终林觉民《与妻书》品读赏析
这封绝笔道尽了家国情怀,写尽了对妻子的惦念和内疚,妻子陈意映看到这封《与妻书》的时候,哽咽不能语,若非怀有身孕,恐当场便随丈夫而去。《与妻书》林觉民意映卿卿如晤: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!吾作此书时,尚是世中一人;汝看此书时,吾已成为阴间一鬼。吾作此书,泪珠和笔墨齐下,不能竟书而欲搁笔,又恐汝不察吾衷,谓吾忍舍汝而死,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,故遂忍悲为汝言之。吾至爱汝,即此爱汝一念,使吾勇于就死也。
林觉民《与妻书》:妻子看完后一病不起,生完孩子后终于随他而去「荐读」林觉民:这一生,不负天下却负卿
中学时代,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认认真真学习研读过革命烈士林觉民的《与妻书》,印象里这篇文章是要求背诵的。初读此文,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。那时候刚刚十六七岁,正是躁动不安、充满幻想、崇拜英雄的年纪。读完这篇文章,一方面感佩于林觉民的救国革命大义,一方面也非常羡慕他和妻子陈意映的真挚感情。小文:清末时的中国,是一个危亡殆即的时刻,无论国家还是民众都在沉睡,只有极少数志士奔走呼号,欲以一身挽天倾。